国有企业推进资产经营业务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资产经营业务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传统以“保资产、保底线”为核心的管控模式,已难以满足资源优化配置与价值持续增值的现实需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行政化手段进行资产配置与持有管理的时代已然终结。在此形势下,国有企业亟需主动作为,深度盘活现有土地资产、商业物业、闲置资源等存量资产,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积极探索盈利模式转型,以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强化资产精细化管理,推动资产全面进入市场,实现资产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与资本化发展。

 

一、资产梳理与基础分类:筑牢资产经营根基

 

资产经营业务的开展,要先明晰资产权属与运营状况。国有企业应建立数字化资产档案管理系统,将土地、厂区、房屋、商铺等资产进行统一归集,全面整合空间定位、属性特征、财务数据等多维信息,形成系统化资产数据库。

 

由于不同类型资产运营逻辑存在差异,所以资产管理的首要环节便是科学分类。可将企业资产划分为三大类别:

 

运营性资产(如商业街、停车位等):这类资产具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企业应注重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开发和储备类资产(如闲置地块):对于这类资产,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战略,适时进行开发利用。

 

处置类资产(如无经济效益的不动产):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以实现资产的价值回收。

 

在分类的基础上,依据各资产的收益潜力与发展前景,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为资产的有效经营奠定基础。

 

二、资源整合与扩张:强化中期发展动能

 

增加经营性资产规模是实现资产系统化经营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在盘活自有资产的同时,应积极拓展资产来源渠道,扩充经营性资产总量。可通过并购、划拨、租赁、联营等多元化途径进行资源整合:

 

资产并购:通过横向并购获取同业资产、纵向并购进行产业链延伸。

 

资产划拨:探明行政划拨路径,将政府存量资产注入、整合特许经营权等。

 

创新租赁模式:开展售后回租(存量资产融资租赁)、结构化租赁(基础租金+运营分成)。

 

联营合作机制:轻重资产分离(产权不变+经营权授权)。

 

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平台企业的协同合作,获取园区配套设施使用权,扩大资产运营范围。通过整合区域内功能互补的资产,如将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资源有机融合,构建资源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提升运营效率,实现资产综合收益的最大化。例如,在产业园区内,企业将不同功能的资产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资产价值。

 

三、化机制探索:激活资本市场效能

 

对于具备稳定现金流且权属清晰的优质物业资产,国有企业可优先推进化进程。通过发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资产支持票据(ABN)等金融工具,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现金流管理。资产化不仅能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能促进企业提升经营透明度与资产管理水平。在化过程中,企业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对资产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估,确保资产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政策环境允许、项目储备充足的条件下,国有企业还可进一步探索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模式。REITs模式能够实现资产流动性的提升,构建“项目持有—利润分红—资本退出”的良性循环,为资产增值注入新动力。

 

四、生态系统构建:推动资产经营价值闭环

 

资产经营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运营过程,而非独立的单项操作。以社区资产运营为例,将写字楼、商铺、停车场、生活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平台管理,开展联合招商、资源共享与标准输出,可充分释放区域资产的协同效应,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在社区资产运营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对各类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和调度,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运营效率。

 

未来,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应着力构建“市场化+资本化”双轮驱动模式,综合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借助资本运作拓展业务边界。通过投资、股权合作、资产化等多元手段,全面提升资产变现能力,推动资产经营向价值闭环方向发展。

 

五、构建系统化资产经营能力体系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资产经营不仅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能力体系重构的关键路径。做好资产经营工作,需从组织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工具应用、资本运作体系完善、生态系统构建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构建“资产确认-分类经营-资产增值-生态链接”的全链条运营体系,推动国有企业从传统资源管理者向现代化资产运营者的角色转变,进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咨 询 中 国 · 智 惠 四 海

全国统一业务电话:400-8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