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国资央企的首要任务便是将国家顶层设计有效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行动纲领。
一、《建议》的四大关注点
01、关注1:建设目标从“四强”到“五强”
在“十四五”规划“四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目标的基础上,“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强”新目标,即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之外,新增了航天强国和交通强国。这一调整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是继续把制造业、质量标准和网络产业基础打牢;二是把航天和交通放到更靠前的位置,契合国家这两大领域近年来的发力方向。
虽然“数字中国”不在新标题里,但并不意味着弱化。规划文件在后续部分仍强调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简单来说,数字化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目标,而是渗透到所有领域的基础能力,支撑其他“强国”目标共同实现。
02、关注2:明确“三化”方向与“先进制造业”
《建议》新增“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大方向,为各行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勾画出明晰路径;同时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和“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再次重申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未来政策将由追求规模和占比,转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在确保合理规模的前提下,加速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对于身处制造业的国资央企来说,这既是发展的定心丸,也吹响了向“先进制造”全面进军的号角。国资央企要当好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力军,在关键核心零部件、先进材料、关键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抢占技术高地。同时,“质量强国”目标说明我国发展重心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这就要求央企发挥表率作用,用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推动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
03、关注3:实体经济和开放优先
对比“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的框架,会发现在规划建议中,主要任务的排序也发生了变化。“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点任务中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后面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强大国内市场等;但这次“十五五”规划建议把“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第一位,科技创新紧随其后。此外,强大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也被视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这样的顺序调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未来五年,我们要更加突出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把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引领,进而带动科技创新和扩大内需。
04、关注4:未提及的双循环与金融
《建议》虽然依旧强调要扩大内需和高水平开放,但没有再直接提到“双循环”这一表述。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双循环”战略,而是经过过去五年实践,政策重点已转向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同时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从宏大概念的倡导转向了具体举措的落实。
《建议》提到房地产,却没单独谈金融,并不是弱化金融,而是把阶段重心做了调整:房地产回到“保民生”的本位,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属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框架下,实体经济、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处于C位,金融履行支撑与赋能作用,整体导向更务实、更以人为本、更强调实体。
二、国资央企“十五五”以“一个总基调、两个核心、三个作用、五个价值”为总遵循
918博天娱乐官网咨询制图
三、国资央企“十五五”聚焦五大重点任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谋求新突破
01、以产业为基,夯实实体经济并培育新增长极
“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国资央企的产业布局提供了明确坐标。落实路径应在“稳固基本盘”“开拓新赛道”两条线上协同推进。
传统优势产业:立足主业,推进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提升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运营效率,让老产业在新阶段依然有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政策与市场,加快布局。《建议》提出“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直指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方向。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合力,在载人航天、大飞机、新能源技术、6G、集成电路等“卡脖子”和未来产业上抢占制高点、拿到关键话语权。
同时,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化、数据要素运营等新模式,带动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变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供能。
02、以创新为核,铸就科技自强的坚实能力
“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国资央企的使命说得很清楚,也打开了发展新空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国资央企要在半导体、工业软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关,破解“卡脖子”,守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强投入、优机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用制度激活创新动力——完善激励与容错纠错,理顺科研人员薪酬、股权激励和成长通道,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氛围。
建生态、强协同:走出“单打独斗”,与高校、科研院所、民企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盟和中试平台,让成果更快从实验室落到生产线。
促转型、提效率:用大数据、AI、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能源系统,以数字化带动全要素生产率跃升。
03、以改革为钥,激发企业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加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国企改革进入系统深化新阶段。国资央企需在三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企业治理更现代:把党的领导嵌入治理全流程,党委会对重大事项前置把关;完善董事会决策与授权,激发经理层经营与创新活力,形成权责清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架构。
资本布局更聚焦: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国安与国计民生关键行业、战略性新兴与未来产业。坚持“有进有退”,聚焦主业,剥离非核心、避免同质化,通过重组整合、“瘦身健体”提升配置效率。
机制更市场化:落实任期制、契约化,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稳妥推进混改,引入战投、员工持股,形成优势互补、活力倍增。同时,监管会更精准有力。要守住合规与风险底线,在稳中求进中把改革做深做实,以高质量发展回应监管要求。
04、以开放为帆,拓展国际化发展的新空间
中央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国资央企的国际化指明了路子:主动对接共建国家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在互利共赢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空间。
强品牌:以高质量履约、属地化经营、社会责任为抓手,树立负责任、可信赖的中国企业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与美誉度。
拓市场:深入研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进入策略和商业模式,确保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深嵌链:发挥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上的优势,通过工程承包、产能合作、股权投资、技术输出等布局全球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并购与联合研发,占据更有利位置。
05、以安全为舵,履行好风险防控与社会责任
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国资央企必须强化底线思维与风险意识,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履行社会责任两个维度勇担使命、示范引领。
国家安全保障:围绕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安全理念贯穿战略规划、生产运营、技术研发与供应链管理。重点提升关键资源储备能力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构建多元、可替代的供应链体系,完善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极端情形下经济运行与社会稳定可持续。
社会责任履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加快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布局,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同时在共同富裕上积极作为,通过稳就业、提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普惠,彰显国企的政治责任与社会担当。